2002年,在那个台式电脑都还没有普及的年代。15岁的刘亦菲坐在家里的沙发上,用起了索尼笔记本电脑,而这台笔记本电脑在当时的售价是一万六千多元,(我国个人电脑普及基本在在2004年左右1997年时中国每千人只有电脑6台,而当时的世界水平平均是每千人64台,到200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个人电脑40台。基本达到了上世纪未世界的平均水平。

在那以前,就全国范围来说,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,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,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。使用计算机,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。大致从1994年(WINDOWS95发布时)已经是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必备家电了,但当时电脑配置都相对非常落后。真正普及是2004年以后,即WINDOWSXP开始普及的同时,电脑走进家庭的程度加快,在一些发达国家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机的程度。

个人电脑普及基本在在2004年左右,1997年时中国每千人只有电脑6台。而当时的世界水平平均是每千人64台。到2004年中国每千人拥有个人电脑40台。基本达到了上世纪未世界的平均水平。80年代是开放的中国在思想上狂飙突进的年代,在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向往与西方接轨,快速使中国进入四个现代化。而其中“科学技术现代化”的各种宣传当中,计算机总是离不开的一种象征符号,和火箭、卫星、原子符号等搭配出现。

进入90年代的计算机新一次普及,与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,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,逐渐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。80年代,和其他国家基本同步地,中国开始了中文输入的研究。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说;而在办公室领域,由北京四通集团制作的打字机风行,此后逐渐被IBM兼容PC所替代。联想和求伯君分别开发的“汉卡”,是可以让当时的IBMPC识别汉字字库的硬件。

还好。我村里有好几家装宽带的。还不到百分之一吧。22%。我感觉有10%就不错了~~个人意见供参考~找到个文章: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5.1%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2007/09/10解放网解放日报记者昨天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获悉,我国首次发布的农村互联网宏观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,目前农村网民规模达3741万,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.1%。
与此同时,同期我国城镇网民规模为1.25亿,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.6%,城乡“数字鸿沟”差距达4倍。截至2006年,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.7台,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.2台,家庭电脑缺乏使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,远高于全国网吧上网37.2%的比例。相对于城镇网民,农村网民对互联网各项功能应用还较初级。